保护区简介
文章来源:鼎湖山保护区管理局    发布时间:2021-12-16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她的诞生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在1956年6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秉志、钱崇澍、杨惟义、秦仁昌、陈焕镛等5位科学家代表联名提交了“请政府在全国各省(区)划定天然森林禁伐区,保存自然植被以供科学研究的需要”的第92号提案。该提案于6月30日的会议上审议通过后,国家林业部会同相关部门随即制定了“林业部关于森林禁伐区(自然保护区)划定草案”,并在全国选定了包括鼎湖山在内的多处区域为拟划定的禁伐区(即自然保护区),从而宣告了全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诞生。据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年10月—2019年9月)和《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1921年7月—2021年6月)都将鼎湖山保护区的建立作为1956年的大事件收录其中,均表述为“6月30日 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北回归线南侧(约北纬23°10′、东经112°32′左右),占地面积1133公顷,被誉为“北回归沙漠带上的绿色明珠”。打开世界植被图,纵观北回归线两侧可以清楚地看到,由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影响,整个北回归线上下的纬度带干旱少雨,2/3以上的陆地属于沙漠、半沙漠或干旱草原,只在同纬度带的印度、中印半岛和我国因受太平洋季风的影响,湿润多雨,分布有森林,因此在“沙漠带”上出现绿洲。然而其他地方的森林数量少且森林残缺不全,唯独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400多年记录历史的地带性原始森林──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其他多种森林类型保存完好。因此,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北回归沙漠带上的绿色明珠”。不仅如此,保护区的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区域代表性,有重要的科研价值,是理想的科研场所,而且保护区的森林基本没有受到人为干扰,是北回归沙漠带上少有的保存完整的森林区。这使得保护区内存在的森林在全球同纬度带上具有无可替代性与重要的区域代表性。

  由于良好的森林植被覆盖,鼎湖山保护区蕴藏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被生物学家称为“物种宝库”和“基因储存库”。保护区内生长着约占广东地区植物种类三分之一的高等植物,其中,桫椤、紫荆木、土沉香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达68种,其中一级保护6种、二级保护62种。有兽类43种、鸟类267种、两栖类23种、爬行类54种、蝶类117种、已鉴定的昆虫713种。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2种,其中一级保护7种、二级保护55种;已鉴定的大型真菌836种,占广东省总种数的70%;有华南特有种和模式产地种48种。自1861年第一个模式物种盾果草(Thyrocarpus sampsonii)发现以来,以鼎湖山命名的主模式标本物种已达202种,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上就有17.8种新物种诞生,是当之无愧的生物摇篮。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周边城市居民优越的幽闲圣地。因为保护得好,保护区内林绿、气新、水清、负氧离子含量高,是人们旅游休憩的好去处。每年约有百万游客到鼎湖山参观考察与观光度假。

2006年,保护区管理局受到国务院七部委表彰,被授予“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先进集体”;2013年,再次被国务院七部委表彰,荣获“全国自然保护区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15年,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中国科学院授予“中国科学院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5年,获得“广东最美森林”荣誉称号。

  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科普基地,是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1998)、全国青少年走进科学世界科技活动示范基地(2002)、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2013)、广东省自然教育基地(2020)、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生态教育基地(2021)、国家第五批自然学校试点单位(2021)、中国生态学会科普教育基地(2021),等等。近5年来,围绕课程设计多元化引导宣教内容多元化发展方向,以保护区的自然资源、科研成果和自然保护区为素材,开发各类型的课程,每年接纳近万名学生。开展有观鸟体验营,森林探秘、自然拾荒等冬夏令营系列研学活动,并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全国科普日等特殊节日向社会公众开展科普宣传与自然教育活动,具有较广泛影响力。官方微信公众号(广东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关注量超9000人,累计点击率高达2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