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宣传

华章鼎湖山

鼎湖山茶:一段茶香中的岭南往事 盘慧玲

发布时间:2025-02-25

鼎湖山,被誉为“北回归带上绿宝石”,云蒸霞蔚,古木参天。飞瀑流泉,晨钟暮鼓,古老而灵动,为岭南四大名山之首。这里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植物的天堂,而且还产名茶。

鼎湖山顶,云际种茶

在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那一年,禅宗六祖惠能高徒智常禅师在鼎湖山创建了白云寺。

《广东通志》山川志记载:“顶湖山在城东北四十里,高千余丈,山顶有湖,四时不竭,山半有白云古刹,绕寺产佳茗。”而其中的物产志又云:“顶湖茶:端州之白云山顶有湖,僧人于云际种茶,烹之作素馨花气,味甘淡而滑,然岁收止石许。”鼎湖山旧称顶湖山,曾被人称为白云山。僧人在山顶种茶,茶汤顺滑甘香,更特别的是带有素馨花的香气,然而产量不多,一年才收成一百斤。

僧人也在白云寺四周种植茶叶,也质量甚佳。这种被称为白云茶,又作顶(鼎)湖茶。

清代李初荣写的《顶湖山白云茶铭》:“此茶产于白云之巅,根盘崔嵬,柯笼烟雾,沆瀣朝零,月华霄度,春后雨前,抽新谢故,蓓蕾蟹目之萌,依稀雀舌之吐,採弗后时,制也合度。烹新啜温,宜日适腑。清芬入唇,烦襟亦漱。解醒比梅羹之和,佐读代熊丸之苦。赏此清供,可以朝暮。”大意是,白云茶产于云雾缭绕的高山之巅,饮露水沐日月精华,春雨之后抽新芽,即要采摘,不能错过时机,烹制新茶要控制适当的火候,品饮时水温要适中,这样喝起来特别清香惬意。这种茶在醒酒方面的功效可以与梅子汤相媲美,在读书时用它来提神醒脑,比吃熊胆丸还要好。

在明朝兴建的庆云寺,香火越来越鼎盛,僧人在寺附近种植的茶树也随之多起来,形成茶园,茶叶产量大增。

岭南历史名茶——鼎湖山茶

从历代的《肇庆府志》到《高要县志》,都不难找到关于鼎湖山茶的记载。

乾隆《肇庆府志》记载“白云寺,在鼎湖山上,……寺僧种茶,与黄山争胜。寺下数十步有泉,名龙泉,其水清洌,烹茗芬香异常。”鼎湖山茶与黄山茶不分上下,非常珍贵,而且白云寺下面就是龙泉,用龙泉的水煮茶,异常芬香。

那么,鼎湖茶的制作方法是怎么样的呢?崇祯《肇庆府志》记载:“近高要鼎湖山得制茶法于吴越,香色将与松萝、龙井等,而味颇薄劣。”又康熙《高要县志》记载:“鼎湖山茶制同苏歙,价亦甚重,以饷贵游,珍秘难得。”从记载中可知,鼎湖山茶仿制吴越地区(即今天浙江、江苏和安徽一带)的制茶之法,香气和颜色相近于著名的松萝茶和龙井茶,只是味道稍逊一些。

然而,鼎湖山茶价格非常昂贵,被视为珍贵而难得的宝物。清朝《续茶经》记载:“端州白云山,出云独奇,山故莳茶在绝壁,岁不过得一石许,价可至百金。”

爱茶的住持

鼎湖山庆云寺第七代住持,清初的成鹫,在他主持期间,不仅扩建庆云寺,编撰《鼎湖山志》,他还特别爱茶。

在他《初入鼎湖赋事》一诗中, 就有一句“手携杖笠摘茶回,相呼相唤同归去。”与僧人们一起采茶而归的画面跃然纸上。从《鼎湖山志》 中可知,他还设立“炒茶寮”,自己种植,自己炒茶制作,还设立“茶房”,由专人负责,24小时不间断地为僧人提供茶汤。

端州太守宋志益,在某个秋天专程探访成鹫,他们不但畅聊,并在庆云寺吃斋饭、喝茶,最后依依不舍告辞。“相逢一笑话从容,雨雪空山忆旧踪。香积饭分云子细,清冷泉试茗花浓。龙潭驻策看飞瀑,凤岭回车听晚钟。从此心期托方外,往来常过碧芙蓉。”

在某个春日,诗人宋观察和朋友去探访成鹫,可惜不遇。“桂残未得参无住,茶熟何时识赵州。他日怀香来问道,要闻开口唤裴休。”希望他日再来一起品茶悟道。

成鹫大师在《鼎湖山志》写的一段话引人深思:“考邑志所传,谓山多佳茗,以‘龙口’为最胜,汲龙泉烹之,香色殊常。窃谓茶性清洁,如幽人之高尚,宜于烟霞,不宜尘坌。均草木耳,产于名山,瀹以清泉,则气味深邃;移植人间,火焦水浊,则味薄而气索然。所谓‘迁乎其地,不能为良’,物性宜然,亦阴阳之气有以致之也。”鼎湖山众多佳茗中,以“龙口”为佼佼者,用龙泉水来烹煮,香气和色泽都非比寻常。茶的高洁如隐士,适合生长于云雾缭绕、远离尘嚣的自然环境,不适合“火焦水浊”的地方,否则味道会变得淡薄,香气索然,展现了茶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他又认为,只有那些能够不被世俗所迁移、保持自己本性的自然之物或人,才能真正地适应自己的天性、活出自己的风采。就像良禽择木而栖、幽兰不出空谷一样,它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自然环境的坚守和尊重。

因一座茶寮而建成的补山亭

高凉太守吴柯专程来鼎湖山探访住持成鹫,在峡口停船,就沿着溪流步行进山。在水石间行走了好几里路,才到达山脚,脚都走痛了,力气也用尽了。他坐石头砌成的台子休息,看到溪对面正在盖一个茶寮,用来备茶水招待疲倦的客人,听闻这是岭东观察使胡公捐建的。在疲惫中继续登山,见到成鹫后,并肩坐在松荫下石凳上,因为日烈,他们三次移动座位。吴柯认为,如果这里不建个亭,就没有地方遮挡风雨,抵御寒暑,就是鼎湖名山的一个缺陷。成鹫回复:“我们正准备在这里建亭呢,只是时间问题。”吴柯受胡公捐建茶寮的启发,于是主动倾尽所有俸禄捐建一座亭。

这一年是1710年。亭建成后,吴柯亲自命名为“补山亭”,他认为任何事物在初创时都不可能完美无缺,需要通过不断的修补和完善才能达到完美的状态。嵌在亭内左壁的碑上的《鼎湖山庆云寺补山亭记》亦为吴柯所撰,记述了建造补山亭的缘起、经过和意义。

鼎湖山茶诗句何其多

由于鼎湖山茶(白云茶)远近驰名,歌咏的诗文甚多。

端溪书院山长全祖望,饱览了鼎湖山美景,还受到僧人白云茶的款待,他对白云茶赞叹不已,有他的《天湖庆云寺》为证:“山僧爱敬客,啜我白云茶。肺腑涤尘氛,齿颊吐香花。”

诗人冒起宗的《白云茶》:“生憎蜀州雀舌,谩夸顾渚兰馨。解却茂陵渴吻,填入鸿渐茶经。鼎铛初试蟹眼,笙箫出自云间。倾耳双瓶音节,沁心七碗蹒跚。”写出了对鼎湖山茶的由衷赞美与喜爱。

湖州太守冼国干有一首《天湖飞水潭》,诗中写道,炎炎夏日,他不但迷醉于鼎湖山的景色、十里溪流的清凉、飞水潭的半空飞雪,更陶醉于汲泉烹茶的琼浆玉露。“手掬清冷浇残儡,枯渴沁润肝脾彻。一瓢浥注鼎中茶,绿波涌沸恣饱歠。划然长啸不知暑,仙浆瑞露逊甘冽。想见山空夜悄时,渟渟冷浸天湖月。”本地桃溪诗人何光文《飞水潭呈雪立上人》中的“一勺可人清俗眼,半壶宜茗涤诗脾。”、陈嘉谟《游龙潭》中的“清风凉拂松千树,活水香烹茗一瓯。”也写出了在流泉飞瀑中烹茶的美妙故事。

鼎湖山茶饼不是茶

鼎湖山茶饼,是采用鼎湖山山龙眼等十几种产于鼎湖山的草药精制而成的,是庆云寺僧人发明研制的秘方,具有消暑生津、清肺热、开胃消滞等功能,可除轻微感冒,但不含茶叶成份。新中国成立后,由庆云寺职工专制对外销售给游客,在80年代为成热销产品,风靡珠三角及东南亚,不少人专程过来一麻袋一麻袋地购买。鼎湖山茶饼在2000年左右停止了生产。

鼎湖山还有茶吗

高山出好茶,鼎湖山茶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经过积淀而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茶文化。

据明万历《肇庆府志》载,九坑山(属鼎湖山脉)曾有茶园四十四所。目前,鼎湖山有一个约100亩的茶园,也是鼎湖山唯一的茶园,是从以前的知青茶场接手过来的。

鼎湖山是岭南名山,鼎湖山茶是曾经的岭南名茶,鼎湖山泉被誉为岭南第一泉。如何在“名山出名水,名山出名茶,名水煮名茶”上做文章,将茶文化融入旅游资源中,立体地推动鼎湖山的旅游业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注:此文2025年2月10日发表在《西江日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