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下半年,鼎湖山保护区共开展线上自然教育公益课8堂,内容涵盖植物、海洋生物、气候变化等生态知识,受众达7504人,广受好评。
7月14日,鼎湖山保护区志愿者王琳老师以《奇葩说》为题,给大家带来下半年的第一堂自然教育公益课。她带我们走进奇妙的植物世界,探访植物界的“奇花异草”,见识了形如红唇的嘴唇花、长得像猴脸的猴面小龙兰等长相非同寻常的奇葩,还有王不留行、七叶一枝花和老鼠拉冬瓜等拥有“鼎鼎大名”的植物。
8月1日,第二堂自然教育公益课由鼎湖山保护区志愿者何文微老师授课。在课上,何文微将植物家族的趣闻逸事娓娓道来,讲述了风滚草借风力旅行的故事,介绍了像双胞胎一样让人难以区分的月季玫瑰“姐妹花”和叶似羊蹄的羊蹄甲等植物。
8月26日,我们迎来了第三堂自然教育公益课,鼎湖山保护区志愿者付亮老师用引人入胜的摄影作品向大家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海洋生态环境,生动有趣地介绍了以海葵为家的小丑鱼、个子小毒性大的蓝环章鱼、与巨蚌共生的砗磲虾和“伪装大师”拟态贝壳虾等众多小身材、大学问的小型海洋生物,让人大饱眼福,收获满满。
9月2日,鼎湖山保护区志愿者罗连老师带来第四堂自然教育公益课,讲述了各类植物为获得阳光而各显身手的故事。速生植物自立自强,以生长速度取胜;藤本植物靠攀爬扩张“势力”;附生植物依附其它植物生长,在“巨人的肩膀”上沐浴阳光;寄生植物挂在寄主枝头,与之“骨肉相连”。为了生存,植物们使尽浑身解数。
9月17日,鼎湖山保护区志愿者戴玉映带来了第五堂自然教育公益课,讲解了不同植物的传粉方式及其背后的故事。在自然界,受生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很多植物为了更好地“传宗接代”,不仅在进化中为自己“量身定制”出各种各样的传粉方式,还对自身的花蕊、花粉等结构加以改造,充分发挥了生命的智慧。特别是鼎湖山分布的黄花大苞姜,是世界上首个被发现具有花粉滑动自花授粉方式的物种,这是长期适应高度潮湿环境的进化结果,生动演绎了生物界的适者生存法则。戴玉映的这些“神秘”介绍让听课学生们啧啧称奇。
10月20日,华南植物园博士研究生叶舒带来第六堂自然教育公益课。她以科普漫画的形式,从“什么是碳中和”和“为什么要碳中和”两方面讲述了碳中和与地球生态环境、人类社会发展密不可分的关系。她还就生活中的碳排放给出节能减排建议,如理性消费、节约用电、低碳饮食等。
11月3日,鼎湖山站博士后吴婷主讲第七堂自然教育公益课,带大家把目光投向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叶子。吴婷博士介绍了叶片的功能和性状,从叶片的基本结构出发,讲解了各个结构所具有的功能,如可以排水的气孔、运输水分的叶脉、进行光合作用的叶肉组织等。一片片叶子就像一座座高效的环保工厂,悄悄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和环境。
11月24日,下半年最后一堂线上公益课由保护区工作人员何锦燕带来。她详细介绍了在南亚热带森林茂密的植被中另辟蹊径谋生存的附生植物,这些不依赖土壤而选择贴附着在其它植物身上生长的附生植物为森林打造出一个个“空中花园”,展现了森林生态系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让人体会到生命的多姿多彩。
从动植物科普到全民热议的科学热点,2021年下半年的自然教育公益课为公众从多角度带来了内容丰富的“生态故事会”。2022年,鼎湖山保护区将继续组织开展有趣有料的线上自然教育公益课,利用线上线下平台,传播科普知识,解析科学热点,宣传生物多样性保护,让广大公众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