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日19:45,中央电视台财经视频(CCTV2)播出迎国庆大型纪录片《共和国之路——献给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的第五篇章《绿水青山》。其中,新中国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重点宣传,而且是首个被介绍的对象。
在该篇章中,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一群学生在鼎湖山保护区科普老师的带领下,通过测量树木胸径,计算一棵树乃至整片森林的固碳量,以便了解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和意义。随后,节目还简要介绍了鼎湖山保护区第一代科研人员丁广奇同志,以及经一代代科研人员接续奋斗将鼎湖山打建设成“绿水青山”即“金山银山”的艰苦奋斗历程。
聚焦鼎湖山,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生态保护成效
鼎湖山保护区建于1956年,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1979年成为我国首批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MAB)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鼎湖山保护区位于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面积1155公顷,森林森林覆盖率长期保持在98%以上,其主要保护对象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其生物多样性。该区域内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已经有400年以上的历史,其群落植物种类丰富,终年常绿,展示了原始森林的外貌特征,被认为是我国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典型代表。因其森林植被存在时间长、种类丰富、结构复杂、保存完整的特性,为世界少有,因此被誉为“北回归沙漠带上的绿色明珠”,是名副其实的“活的自然博物馆”和“物种宝库”,成为生态学、植物学、林学、地学等领域的重要代表性区域。
大美鼎湖山
该纪录片的第五篇章《绿水青山》以开展鼎湖山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众多事例为背景,反映新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与美丽中国建设所取得的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成就。
经典课程,探索森林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的意义
节目中,同学们正在科普老师的带领下,通过测量树木胸径,计算一棵树乃至整片森林的固碳量,以深入了解鼎湖山保护区的碳储量与固碳能力,从而进一步推算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并探讨其重要意义。这便是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经典课程——《森林碳储量和个人碳排放公民环境教育课程》,该课程于2024年被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评选为“环境教育助力气候变化应对”主题典型案例。
森林作为陆地上最大的碳库,具有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如何准确地估算森林固碳量是许多科学家一直努力思考与研究的问题。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一直致力于森林固碳的研究,通过长期监测和研究得出了估算树木碳储量的数学模型,通过测量一棵树的胸径,就能评估一棵树的碳储量,进而评估一片森林的碳储量。鼎湖山保护区开展森林碳储量的环境教育课程,围绕森林碳储量的科学问题,引导学生从世界背景、国家举措、科学研究和个人行动等视角去学习和理解碳排放对全球、国家和个人的影响,理解什么是碳达峰和碳中和,以切实体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丰富内涵。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为全面展现75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的辉煌成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紧扣时代命题,推出大型纪录片《共和国之路——献给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该纪录片总共六集,分别从民生、农业、工业、科创、生态、文化等方面展现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的巨大成就。其中,第五篇章《绿水青山》聚焦鼎湖山保护区,于10月2日晚上19:45在财经频道(CCTV2)播出,10月3日0:23在同一频道重播。
为庆祝鼎湖山保护区再次登上央视,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夏汉平特以“一剪梅”为题赋词一首,以表达对鼎湖山的由衷赞美:
一剪梅•鼎湖山赞
——热烈祝贺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再上央视
湖碧山清鼎作冈,空气鲜洁,泉瀑飕凉。
竹修林茂树青苍,草木丛生,藤蔓绵长。
峡谷幽幽灵气飏,款款蝶飞,郁郁花香。
北归带上世无双,千载情怀,百世流芳。
附件: